百特国际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徐润红:用爱浇灌事业

自然光从办公室巨幅的玻璃窗外“闯”进来,欢脱地洒在一排排绿白相间的办公桌上。“我们员工的办公桌都是靠在窗边,沐浴阳光和风景。”徐润红主动上前打开了话匣子,看得出她精心修饰了一番,但高级时装却没有掩盖她平易近人的气息。

她是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医疗用品公司百特国际有限公司(NYSE:BAX)的大中华区市场掌舵人。母公司百特国际2017年第三季度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总额达2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取得良好的成绩,执掌百特全球第三大市场——大中华区市场的徐润红功不可没。

徐润红(Shirley Xu),百特国际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负责百特在该市场的长期战略发展。在徐润红的管理下,百特在中国拥有近5000名员工,以及广泛分布于国内的5家生产制造企业和1家全球性研发中心。

平日里热爱瑜伽的徐润红有一股由内而外的“医者气息”——平静、沉稳、慈悲。在加入百特中国以前,医学院科班出身的她确实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身上既有“对症下药”的冷静和理性,又有“悬壶济世”的情怀和感性。

医者的“奉献和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徐润红让基层员工“沐浴阳光和风景”,更体现在整个百特中国对社会的回馈:自2009年起就开始实施的百特全员公益计划“你,让世界不同”、自2012年起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推出的“橙心关爱”公益项目……百特“一不小心”就将公益做成了常规,就好像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百特的公益项目一做就是连续好几年。不久前,百特全球连续17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数,所有关于公益事业的好消息,都让徐润红为之振奋。

“当我出差的时候,我的办公室其他员工也可以使用,因此你会发现我不会把很多私人物品放在里面。我们所有的办公桌全都是标准的,有一个电话,没有任何的名牌。为什么?因为我们鼓励移动办公,倡导包容性、多元化的文化。所有员工都在一起办公,其实也是打破层级化,让大家用一种更平等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在这种工作氛围下,我们这个组织是充满活力的。”在很多同事眼里,徐润红没有架子,整个办公室的氛围完全就是她口中所说的那样,“以人为本”,百特在近三年来连续两次荣膺由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Aon Hewitt颁发的“中国最佳雇主”奖,算是实至名归了。

徐润红于1993年加入百特,从基层开始做起一直成长为总经理,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可以说我经历了百特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从一个办事处开始,从社会对于治疗和技术缺乏认知开始,百特通过和中国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专业人士、患者以及整个社会通力合作,一步一步成长为今天这个兼营处方药与医疗器械的多元化“跨界”医疗科技企业。但这些年来最让徐润红在意的并不是公司屡获各种殊荣,而是跟“人”息息相关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和深受鼓舞的一件事,是一名身患尿毒症的小患者在十几年来勇敢对抗疾病、坚持学业并最终回归健康生活的故事。”

说到这里,徐润红拿起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中是当年青涩的“小徐”和百特的高层们,中间那位小女孩正是让徐润红记忆犹新的小患者。这张照片是徐润红办公室里为数不多的私人物品中,最为珍贵的之一。

“我认识这名小患者的时候她还不到十岁,正饱受尿毒症的折磨,接受自动腹透疗法(APD)的治疗和服务。在治疗过程当中,她碰到非常多的挑战,但她坚强面对病痛,积极配合治疗。令人高兴的是,在肾移植之后,她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状态。之后她进入了大学,目前马上要大学毕业,拥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徐润红在工作中获得了不少意外收获。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但有的时候,“大”也可能是一个麻烦。百特刚刚进入中国之时,和许多跨国企业一样有一段“煎熬期”,徐润红和其他几个人组成的百特中国“超迷你团队”根本没办法应对庞大的病患需求,加之当时的医疗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业务开展举步维艰,“当时药品全部由国外进口,患者等待时间会比较长,我还记得当药品到达的时候,病人会欢呼说,药来了,药来了!”怎样才能让中国的病人都快速得到治疗?除了发展扩大组织,百特最重要的一步是投入产品本土化制造。

2013年,百特在华设立的首个全球研发中心在苏州开幕,该研发中心投资达3.5亿元人民币。此外,百特已经在国内设立5家制造工厂、14个办事处、1个技术服务中心,拥有接近5000名员工。百特全球CEO到访中国的频率是一年两次,以广阔的全球市场来看,能令他那么频繁地到访的国家和地区市场并不多见。百特之所以下定深耕中国的决心,很大程度上是大势所趋。

2016年11月,德国制药巨头默克宣布总投资额为1.7亿欧元的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正式落成;11月18日,同为德国制药巨头的拜耳宣布,其投资约1亿欧元的北京工厂综合扩建项目正式启用,北京工厂成为拜耳全球最大的处方药包装基地。

打开地图,近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布局正从上海、天津、杭州、苏州、广州等沿海深入到中西部腹地,长沙、武汉、成都、西安成为新的热土。辉瑞、强生、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巨头几乎都已在华建厂,并积极表达追加投资的意愿。据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统计,目前其会员单位包括38家跨国药企,在华已经投产的工厂49家,研发中心30个。

积极深入中国市场的动因肯定是日益明朗的大环境。保持两位数增速的中国医药市场令跨国药企趋之若鹜。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医药市场,在华布局密切关系到跨国药企的未来增长力。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半段,我觉得中国一直是在向世界学习,汲取更多的经验。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其他市场的同事说,中国同事不仅仅是听我们的分享,我们也要向中国学习。2000年之后,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过程很自然的就发生了。”徐润红谈及中国市场的变化,不无惊喜之情。“In China,For Global”(在中国,为世界),徐润红对未来似乎有更多的期待。

采访、撰文—Sheryl

Avatar photo

mrclub

「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ID:mrclub)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