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越来越不好卖,现在是不是该离开医药行业了?

我离开药企一年多,在医药和移动医疗圈两边穿梭,常常碰到新朋旧友来咨询:谦哥,你看现在医药销售这么多难题,我是不是该离开药企去别的行业找机会?看你混得多滋润,多开心!

唉,怎么会羡慕我呢?谦哥心里苦,但谦哥不说,咱好面子。

从去年开始的连串药品降价和行业新政,让外企国企都压力山大。过去的模式不好使了,新的挑战又不断出现,营销的创造力又被合规重重限制,唯一持续前进的只有销售指标。当中国医疗要坚决地跟以药养医说拜拜时,药企不可避免会受到伤害。旧的模式无比熟悉但又不再管用,新的模式雾里看花而且做的别扭,去外面看看自然让很多医药人的蠢蠢欲动。

有人离开外企转战内企或者干脆做代理商,有人从竞争激烈的药品转到器械耗材,有人转行时髦的基因检测或精准医疗,也有人干脆做起互联网医疗创业,梦想快速成功然后回家坐看春暖花开。

少出力多赚钱是人的本能,当医药开始放慢脚步时去加入快速发展的行业非常明智,谦哥去年也是这么盘算的。

但人算不如天算,其实没有一盘生意是简单的。如果你只是抱着逃离医药苦海的想法加入其它行业,你发现不过是才出虎口又落火坑。

先说器械耗材,虽然它们不是医保和医院控费首要目标,营销限制也相对较少。但这些领域的不规范做法已经引起政府警觉,采购限制和管理手段日益增加,部分地区耗材也纳入药占比管理。再者说器械耗材领域门类众多,单一品类市场不大;技术壁垒很高,营销的重要性有时还不如工程师,在营销预算和模式上也远不及药品。

再说近年火热的基因测序行业,虽然被称为未来医疗的核心,但数年内能商业化的还只有无创产前诊断和肿瘤个体化治疗,后者也只有肺癌、肠癌和乳腺癌等少数肿瘤具有对应的药物,想象力空间巨大的个人DNA检测和疾病早筛服务商业化还较远。更糟糕的是,基因行业的利润大头被生产测序仪的几家国外公司垄断,几百家国内企业不过分食下游不多的利润,所以行业老大——华大基因虽然估值200亿,年利润不过2800万,不及药企一个小品种药品。

最后说说同样在风口上的互联网医疗,虽然有无数热钱和头脑发热的创业者扎进来,各种项目、,模式和方法层出不穷。但受制于医疗体制和技术,互联网医疗显然还处在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几乎没有公司能盈利,甚至都找不到清楚的商业模式和付费者,好多公司连真实用户都不够。大量雷同的挂号、问诊、电商或慢病管理项目可能都撑不过多久,医疗界对它们的价值也处在嗤之以鼻的时代。虽然谦哥坚信互联网医疗式中国医改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生存并盈利显然还是长路漫漫,从好大夫、丁香园等做了十几年的领先公司来看,这显然不是一个快速致富的事业。

抛开医药近期的各种压力看,其实这仍然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行业:医药在全世界都是高技术高利润的行业代表,人类有一多半的疾病还缺少有效药物,中国2/3的人口还没得到应有的药物治疗,已经上市的药品质量层次不齐,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常见化会加倍催生药物需求。整顿后的医药行业强者更强,会有更多的机会留给坚守的人群。

所以谦哥真心告诫,无论你想离开或者留守,一定要跟从你的内心,什么是你想要的、喜欢的、能做的,而不是赚钱的、时髦的、省心的。上述任何行业都有人会成功,也有好多人不会成功。我没看到什么快速致富的机会,哪里的汗水都一样咸。

我认为医药行业的挑战是短暂的,机会是长久的,所谓苦日子也是相对过去轻松挣钱的时代而言,跟真正衰退中的重工业、低端制造业相比,医药行业的日子无疑好得多。对于选择留在药企发展的朋友,我还有一句忠告,就是一定要睁开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能只顾着老板、活动和指标。未来医药营销模式一定会融合各种新技术和跨界思维,绝不会是拼人力拼费用拼人情的传统路子。时代会干掉那些盲动的人,也会淘汰那些不动的人。

Avatar photo

刘谦

「医药代表」专栏作者,医药作家,移动医疗分析师,在一线外企从事处方药营销20年,担任过事业部总经理和企业战略负责人等职务,目前从事移动医疗创业,发表过几十篇移动医疗研究和评述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