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高药价补偿药品研发费用合理吗?

编译作者:李一先、陈诗文

编者按:

[dropcap]由[/dropcap]于医疗开支高涨和政府政策的压力,关于药品价格的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热门又敏感的话题。那么,原研药相对较高的价格究竟合理吗?有人在 Quora(国外知名知识类问答社区,类国内的知乎)上提出了一个更为直接的问题:

高药价补偿药品研发费用合理吗?

对此,在制药公司工作的化学工程博士 Christopher Van Lang 给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1] 。

[hr]

“没有任何一个产业的研发投入像生物制药业这么大

关于高药价用于支持药品研发是否必要的争论是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关于「贪婪」的情绪化讨论。然而,总有一些理论提示我们这(药价)确实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是不是一定都同意这些观点呢?未必。不过只要出资支持药品研发的人认为这样是合理的,为何不可?

这个讨论难免让人想到常说说的:「最大化股东的利益」。对于不同的人,这显然有不同的含义。这个利益可以是短期的股票利益(比如威灵制药 Valeant,2015 年因大幅提高药品价格引起巨大争议),也可以是着眼于长远成功的公司(比如陶氏化学,将大量收益投入研发活动),还可以是重点发展单一产品的公司(比如很多孤儿药企业)。

对于每天的工作就是制造药品的行内人来说,使命是很清晰的:为病人制造能够挽救生命的药品。然而,投资资助研发的人未必这样认为。生物制药公司处于一种困境中:公司的估值来自于股东,而股东通常青睐于投资 IT 高科技公司。如果是您,仅看财务报表,您会投资下面哪个公司呢?

表 1: 公司研发投入

表 1: 公司研发投入

按顺序,这几个公司分别是:苹果、强生、辉瑞、默沙东、微软和亚马逊。毫无疑问,你可以只看研发投入比就能选出其中的制药公司来。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每在 IT 产业的软件公司中多投资一分钱,就意味着在制药公司的研发中少了一分钱。因此,制药公司的地位很尴尬:需要请求那些手握重金的投资者投资制药产业,而不是一个 App。

[highlight]没有任何一个产业的研发投入像生物制药业这么大[/highlight]。这些数字甚至没有计入从 NIH (国立卫生研究院)获得的科研经费。坦白地说,互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比仅仅是才开始提高,这还是因为脸书(Facebook)公司大幅增加了他们的研发投入。

下面一个来自 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图表(图左为总研发经费,图右为研发经费占收益百分比),显示了各个行业研发费用占收益的百分比。制药和生物科技在两个排行榜均位列第一,总研发费用接近 800 亿美元,占行业总收益的约 14%。

图 1: 行业研发经费柱状图

图 1: 行业研发经费柱状图

“这场资本的竞争从风险投资的阶段就开始了

[pullquote-right]这场资本的竞争从风险投资的阶段就开始了。投资哪个产业更酷?[/pullquote-right]是一个能在 3-5 年内 IPO (上市)并收入数以亿计的 IT 公司,还是一个 5-7 年上市,在第 9 年以前都不会有产品并且还有高风险的生物制药公司?显然,基金更愿意投资低风险高回报的企业(如 IT 公司),而不是高风险低回报的公司(如生物科技)。制药公司看似正在输掉这场竞争。

制药公司需要说服的人通常对制药产业的原理了解不多,却非常了解研发部门是多么费钱,而一个增加每股收益的简单方式就是削减研发投入。当销售额很好,投资者抱怨不多的时候,制药公司确实可以抽出部分利润来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的领域,比如热带病和不受重视的疾病。

GSK 公司的疟疾疫苗和赛诺菲公司的登革热疫苗就是两个卓越的例子,制药公司为研发这些产品承担了巨大的损失(因为收益不大),而损失需要通过其他产品的较高收益来弥补。另一方面,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公众可能会认为长的产品研发周期是 8-10 年,而实际上这些疫苗项目可能需要 20 年才能完成。

“即使科技越来越进步,药品研发的费用正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上涨

不幸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即使科技越来越进步,药物研发也变得越来越漫长和昂贵(图 2)。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药品研发研究中心的经济分析专家 Joseph A. DiMasi 博士在 2014 年《制药业的创新:新估算的研发费用》的报告中指出,每个新批准的处方药的平均税前花费(包括产品失败和资本成本)为 25.58 亿美元。而如果用制药公司的总研发预算除以被批准的处方药数目,得出的处方药平均研发费用甚至会更高。

图 2: 研发效率总体趋势图(扣除通胀因素)

图 2: 研发效率总体趋势图(扣除通胀因素)

高药价补偿药品研发费用合理吗4

表 2: 每个新药的平均研发投入(1997-2011年) 数据来源:InnoThinkCenter For Research In Biomedical Innovation; Thomson Reuters Fundamentals via FactSet Research Systems

这正是制药公司需要应对的局面:他们不仅要满足怀着不切实际期待的科技产业,还要遵守世界上最严格的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定,而某种程度上,社会公众还反感他们,同时还要与极端不可预料的人体机能、可能的副反应媒体夸大等危机做斗争。

即使研究出一种起效更快,比其他所有产品都更有效,副作用更少,更容易服用,在第三世界国家也能起效,并且比传统疗法花费更低的药物,比如吉列德公司的索非布韦(Sovaldi),也可能导致该公司 CEO John Martin的辞职[2] 。

“回到最初的问题:高药价是否必需呢?

很多生物制药人士已经在缩减研究经费的情况下继续工作,而药企愿意在亏本的情况下继续研究药品。那药企能否在减少开支的情况下研发呢?答案是:会继续生存,很可能会找到在小额资金的情况下继续制造药物的方法。

但在2012年,制药公司贡献了美国生物医药相关研究费用的 58%,即 680 亿美元,而这笔研发费用是他们收益的 14%。药物研究的投入与他们的销售收入直接相关,而如果公司利润下降,研发费用总是有减少的风险。所以,如果公众希望一个公司继续在药物研究上投资,并要确保公司的股东们也这样想,那么应该希望这个公司的药品卖得好。

[1] 福布斯整理和发布了这一 Quaro 问答文章,本文编译自此文,原文链接:福布斯原文>>

[2] 吉列德(Gilead)公司今年 1 月 29 号宣布该公司 CEO John Martin 博士在担任这一职务 20 年后将于 3 月 10 号卸任 CEO 职务(现已卸任)。这个决定被认为可能与该公司创新产品索非布韦(Sovaldi)的定价策略引起的巨大争议有关。

Avatar photo

mrclub

「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ID:mrclub)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