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D-1市场竞争看中国新药投资逻辑的进化

近日,PD-1新药艾瑞卡推出了“全年药费39600元”的第四季度大促销活动。而在此前,算上赠药,艾瑞卡年花费要在12万元左右。虽然这只是短期促销活动,但考虑到国产PD-1市场竞争激烈,未来艾瑞卡继续以该价格抢占市场,一点也不奇怪。国产PD-1的价格战,远未到白热化阶段,更有甚者认为,随着众多中国PD-1新药的批准上市,PD-1每年的治疗费用短期内降低到数千元人民币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为总有人会通过降价来获得市场机会。

而此前,大家一致认为PD-1人均年费用会超过10万元、甚至达到20万元,这才有了千亿市场的说法。如今PD-1降价幅度超预期,市场缩水的同时伴随着众多的同类产品来分一杯羹,所以此前过度乐观的投资者必然要失望了。

艾瑞卡的生产企业是中国肿瘤市场的长期耕耘者,即使面对众多同质化的产品的竞争,艾瑞卡胜出的概率比同类PD-1产品要大很多,只是要想实现过去预期的利润,也是不现实了,但是其他的PD-1产品想收回开发成本恐怕更难。

“重磅产品”在中国的实际市场规模较预期大幅缩水,PD-1不会是个例。随着进口药的专利断崖以及国内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导致中国特色的跟踪性新药在未来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小,这也大概率是其它跟踪性“创新药”会发生的故事。

中国新药投资人在经历了20多年的新药投资以来,很多投资人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了财务回报,但是被投公司通过新药实现商业盈利的回报仍然遥遥无期,并且渐行渐远,如果随着越来越多的跟踪性新药在中国上市而无法收回成本,资本市场的故事还会支撑多久?

试想连百年不遇“重磅产品”PD-1的快速跟踪性新药都无法实现盈利,其他靶点的跟踪性新药在中国还会盈利的吗?那么这些跟踪性新药公司未来是否还会有投资人期望的盈利的机会?是什么样的投资逻辑导致当下中国新药投资人步入跟踪性新药的投资怪圈?

其实20多年来中国新药的投资逻辑一直没有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中国新药应该首选跟踪性新药的模式才是务实之举,新药从业者通常会把自己的跟踪性新药称之为优于FIC(first in class)的 me better新药,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产品是me too新药,其实这二者在临床和商业的机会上并没有区别。

中国新药投资者认为只要能够争取到在中国同靶点新药前5名批准上市,那么在中国盈利的机会非常高,毕竟与FIC新药比较,跟踪性新药优势非常明显:MOA明确,SAR清晰,开发周期短,投入少,风险低,这似乎完全颠覆了国际新药的研发规律。投资人偏爱跟踪性的新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同靶点FIC新药的对标,容易让经验不足的中国新药投资人建立信心。但是冷静分析跟踪性新药的投资逻辑,就会发现其存在重大逻辑缺陷。

首先,如果在FIC基础上优化的 me better新药有临床或者市场价值,该靶点的FIC新药的原研企业为什么不做?难道他们对于该类靶点的了解不如后来的中国新药企业吗?

其次,即使该靶点FIC的原研企业不愿意做这类me better新药,为什么国外其他新药公司也不做这类me better新药?事实上是这类跟踪性新药只在中国存在,连非洲都不认可,众所周知一个新药的国际市场规模远大于中国市场的规模,这类me better新药至今没有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国新药公司不喜欢me better新药的国际市场收益吗?

第三,在目前的医疗支付系统下,me better新药还可以通过高的销售费用占比来开拓中国市场,但是未来中国的医疗支付系统改进后,跟踪性新药目前的商业模式就会失去机会。即使现在,因为可成药的靶点数量有限,导致每个靶点的me better新药在中国几乎都是一拥而上,造成同质化新药众多,即使不考虑同靶点进口新药的专利断崖,仅仅是看这些同靶点的me better新药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收回投入的研发成本是否可能?

因此投资跟踪性me better新药其逻辑根本不通,跟踪性新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市场都没有任何商业机会。现在多数投资人其实已经看清楚了这个新药投资逻辑,问题是如何改变,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很多投资人选择继续在跟踪性me better新药投资的老路是击鼓传花,虽然一级市场投资人明白了me better新药没有什么商业机会,但是如果IPO以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对于新药的逻辑很难明白,特别是国内的股民,对于什么是新药都完全没有概念,怎么可能知道其中的新药逻辑是否靠谱?所以现在这些跟踪性新药公司都积极开始了IPO的进程。问题是这种类似庞氏骗局的新药投资逻辑能够持续多久?已经投资在跟踪性新药公司的巨大资金,未来究竟由谁来买单,的确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件。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药投资人已经清醒认识到跟踪性新药没有任何商业机会,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已经开始了新药投资的新征途,所谓的新征途就是开始投资那些真正的国际化新药。这个国际化新药投资逻辑与跟踪性me better新药的投资逻辑有质的不同,这种新药投资逻辑的转变可谓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让世界看得了中国新药投资人的眼界和勇气,必然会将中国原创新药带向国际化,为全球人类健康做出我们的中国贡献,在这个困难重重的2020年这无疑是极大的亮点。

简单归纳这类中国新药投资人的投资逻辑,发现他们重点关注新药的二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要有明确的国际竞争性,只有切实解决了全球人类的临床未满足需求,才能形成排他性的竞争优势。排他性临床优势是目前中国新药走向国际化唯一机会,毕竟中国新药公司的实力和国外大药厂差距太大,避免竞争才是目前的生存之道。只有被国际认可的新药才能回到中国被市场认可,未来将不再存在那些只在中国被认可的跟踪性me better新药。

其次成药性要好,新药毕竟有高风险的特征,所以尽可能早的通过国际临床研究来证明其成药性,将新药的风险前置才是中国新药目前的实用策略。

果断放弃了目前跟踪性新药投资逻辑的中国新药投资人,虽然投资难度较过去大幅提升,但是他们深知走国际化新药道路才是未来的唯一机会,所以他们是当代中国医药产业的脊梁,这个新药投资逻辑的转变其历史意义伟大而深远。

来源/美中药源 文/菜根谭

Avatar photo

mrclub

「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ID:mrclub)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