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并非莽夫
十年间三次惊世并购,无不精打细算,并购惠氏尽管备受争议但却是其精心策划所为,而这似乎也是辉瑞的无奈之举。
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学制药企业,辉瑞在研发创新路上可谓坎坷不断——耗资高达15亿~20亿美元的吸入式胰岛素Exubera因与销售预期差距甚大而退出市场;降脂新药Torcetrapib因患者死亡而被迫终止研发;南新和梯瓦不断对其全球第一的立普妥发起专利攻击,而2011年立普妥专利到期,将严重影响辉瑞的销售业绩。辉瑞该如何摆脱困境?
之前就传闻辉瑞正在积极寻找合适的生物药企进行并购,以完成化学药向生物药延伸,扩大产品系列及销售范围,即便是再一次花上巨额的并购金额。于是,就产生了今年年初备受争议的辉瑞惠氏超级并购。
进军生物药:不得不为
仿制厂商们对巨头们的每一个“重磅炸弹”都虎视眈眈,一边详尽分析专利漏洞、改造工艺路线,一边研究仿制申请及策略。梯瓦、南新等公司作为专业生产通用名药物的厂商,在仿制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运用低价策略在市场上迅速攻城略地的速度和声势也日益强大。
纵观当今国际重磅创新药的市场征途不难发现,创新药物的上市要想脱颖而出,首先要经历数十年苦心的团队研究和巨额经费投入,而后要经受越来越挑剔的FDA专家的不停发问,再要经历长期循证医学试验的积累和耐心的患者使用教育,还要面对稍有不慎就出现的高危病例“黑框警告”。此后,逐渐增长的“重磅炸弹”就会被仿制厂商紧紧盯上,应付专利无效申请等繁琐事件,一旦被发现漏洞,就会出现一堆专利反诉和仿制药申请。
创新化学药厂这边压力不断,生物药厂那边却风景独好。
以基因泰克和安进为代表的生物药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刮起重组药物和抗体药物爆棚式增长的连台好戏。高效用、高门槛、高利润、一药多用的市场潜力,注定了生物药企更强的独占性优势和持续的高增长利润。
而一个创新产品的产品力,不仅包括其在相应治疗领域独占性的盈利能力,还包括了其独占性的持久能力。
与化学药相较,生物药有3个最重要的独占性优势。首先,欧洲生物仿制药数量仍然很少,而FDA至今仍然没有批准生物仿制药的法案。其次,生物药无论研发和制造,门槛都远高于化学药,单就专利门槛来看,立普妥的国际专利有10个,惠氏的依那西普却有上百个专利保护。再次,因为靶标分布的因素,一个单抗药物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多适应症的批准,基因泰克的阿瓦斯丁目前已有多个高发病率的肿瘤适应症获得批准。
尽管化学药物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远低于生物药品,但伴随着赫赛汀、依那西普、阿瓦斯丁等抗体药物高额的销售增长,一个逐渐明朗的创新药开发趋势不断向业界昭示:靶向治疗引导的个体化治疗时代已经到来,要么向生物药方向变革,要么就被淘汰。
在这种考虑下,强势的化学药企向生物药企动作不断——罗氏在全球抗体药物还只是概念的时候就已经拿下基因泰克,7年后才上市美罗华,开始收获果实,可见其远见卓识;礼来和施贵宝对英克隆不断抬价,其中3个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肿瘤生物药物是双方的关注焦点,最终礼来以62亿美元收入囊中;以仿制起家,再经仿创完成升级的日本第一大制药公司武田于2008年2月收购了美国安进的日本子公司,获得了安进13种药品在日本和亚洲的营销权。而后武田又吃下千禧制药,获得一系列处在研发阶段的潜力生物药物,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抗肿瘤药物Velcade;而伴随着默克收购排名第四的雪兰诺,诺华收购排名第六的chiron公司,阿斯利康收购排名九的MedImmune公司,2001年排名前十的老牌生物企业已经被制药巨头尽数目前已划入旗下。
已坐上世界头把交椅的辉瑞自然不甘落后,早已放风要进行大收购,继前期传闻收购安进和拜耳的消息未获证实后,2008年初即开始与惠氏谈判,最终以高价将此笔交易敲定,静候奥巴马新政府的审查和后续交割。
强强联合:整合不难?
任何一项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得产品组合的加强或者市场能力的扩大。
首先是研发线和产品线的扩充与丰富。辉瑞在心血管、抗炎镇痛等领域拥有主动地位,而惠氏在精神药品、感染药品、疫苗和单抗领域拥有领先优势。除精神药物和抗生素领域稍有竞争外,辉瑞对惠氏的并购将为辉瑞带来至少3个新的产品线,巩固了2~3个已有的产品线。研发线上,惠氏在精神类药物、阿尔茨海默氏症、单抗药物上都培育了有潜力的重磅药,这是吸引辉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包括2007年5月上市的Torisel,以及受业界关注的阿尔茨海默氏症单抗药物Bapineuzumab。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茨海默氏病领域,目前此领域尚未有根治性药物。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单抗和TKI两大类靶向药物的成功开发,为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疾病以及老年黄斑病变性疾病等疑难领域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在肿瘤疾病领域,可减少化疗周期,提高病人生存期。阿尔茨海默氏病是否将是下一个靶向药物具有突破性进展的领域?
波士顿Cowen&Co的分析师Ian Sanderson认为,这个市场在2012年将伴随一批根治性药物的上市而至少达到200亿美元。而惠氏拥有处于不同临床阶段的十多种阿尔茨海默氏症治疗的新化合物,是全球在此领域储备药物最多的厂商。
生物研发方面,真核动物细胞表达及放大系统是单抗药物产业化的重大难题,也是单抗药物厂商为后来者设置的天然门槛。已经具备成熟生产能力的惠氏爱尔兰工厂,当然也是辉瑞重要的投资目标之一。惠氏早期在爱尔兰都柏林南部投资20亿美元建立的生物制造工厂,其重要产品依那西普和沛儿等均在此处生产销往全球。
其次是销售布局上的整合强大。辉瑞与惠氏合并将缔造出年收入达750亿美元的制药业巨头,合并后的公司将是美国生物药品销售额最大的公司,占据约12%的市场份额;在欧洲、亚洲与拉丁美洲,将分别拥有大约10%、7%和6%的市场份额。
表面看来,双方实现多点位的强强联合似乎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业界对于两个公司合并后能否产生协同作用普遍持怀疑态度。
高额并购:陷阱还是馅饼?
2000年之后的十年之内,辉瑞就实施了3次共计2167亿美元的惊世并购。
2000年,沃纳·兰伯特手中握有重磅的立普妥吸引了辉瑞。在立普妥1997年在美国上市后的十多年,从1999年发起并购时的37.95亿美元,到并购完成后第一年的64.49亿美元,再到2008年的179亿美元销售额,立普妥在血脂异常用药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份额优势,这一回辉瑞的眼光很准。
2002年,西乐葆居全球畅销榜第七名,这是当年辉瑞关注法玛西亚最重要的原因。但“万络”事件表明,新药研发到上市再到上市后,风险无处不在。
如今,风湿免疫领域的生物制剂是被辉瑞相中的下一棵摇钱树。惠氏2008年销售额为25.9亿美元的“重磅炸弹”依那西普,是全球销售最好的生物制剂之一,甚至优于罗氏抗肿瘤单抗美罗华。目前此类药物售价昂贵,又是长年注射使用药物,全球三个同类产品在2008年共计销售额超过140亿美元,其中依那西普销售额最高。这被辉瑞看作是最具潜力弥补立普妥将来下滑的重大机遇之一。
巨额收购惠氏是否物有所值?惠氏目前拥有拳头产品依那西普,新上市的新型抗抑郁药物Pristiq,以及肾细胞癌重磅药物Torisel(坦西莫司),这些都是具强势增长潜力的产品。不过,惠氏2008年年报显示,泮托拉唑钠专利到期遭仿制冲击下降79%销量,而其他产品的增长仍无法对冲这个损失,导致其2008年利润略有下降。
辉瑞10年上演三台并购大戏——第一次是沃纳-兰伯特的并购,辉瑞拿到了立普妥,壮大自己的心血管产品线,完成了由世界第一品种贡献的世界第一名;第二次并购法玛西亚备受争议;这一次,源于向生物药进军的战略,试图向生物化学药公司转型,辉瑞将如何完成投资回报的最终验证?业内拭目以待。
中国:金融危机好去处?
与其他重要外资企业态度一样,辉瑞目前将中国区域的销售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点培育对象。
一方面,近两年辉瑞在中国不断上市新品,包括小分子肿瘤靶向药物索坦、抗生素斯沃、戒烟药畅沛、降压降脂药Caduet以及备受争议的特耐。另一方面,因1993年之后才实施专利法案,辉瑞目前热销的几个重磅药因未受保护限制,在中国基本均被仿制,包括立普妥,上世纪末也在中国被仿制。辉瑞正在处理万艾可之后的第二桩专利官司,目前已经进展到法院初审阶段,千金、恒瑞等跟仿劲头十足,官司结果将决定立普妥后续的市场竞争环境。
而惠氏中国与其全球销售比较更显差异,惠氏奶粉在中国的知名度要高于药品。从各品种的销售现状来看,其全球销售第一的文拉法辛,和其他的抗抑郁药物在中国的处境一样,不但有仿制跟随,而且总体销售不大,与其全球37.94亿美元的销售额并不相称。依那西普临床试验多年仍未上市,有消息称是因试验出现了严重病例。目前强生的类克与上海的益赛普已经陆续上市并占领中高端市场,依那西普的中国机遇变得相对困难。改进型质子泵药物“泮托拉唑钠”同样是仿制者众,而上面还有阿斯利康专利新药耐信压阵。当然,这些并不代表惠氏在中国动作缓慢。在儿童市场的感冒咳嗽用药,惠氏树立了较强势的儿科品牌,其全球热销的肺炎球菌疫苗沛儿也于2008年在中国上市,将给一直未能在中国高端处方药市场有突破的惠氏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市场,同巴西、俄罗斯、印度市场一样,都是海外制药巨头重要的增长领地。目前中国医药补贴政策渐多,中国医药市场不断扩容,拜耳、阿斯利康、强生等医药厂商向各个领域不断延伸,已经先行一步。辉瑞对惠氏的并购目前只是完成了第一个“购”的过程,至于“并”则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