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尹旭东:“要抑制住个人职业上的虚荣心”
阿斯利康(AstraZeneca)是一家创新型的制药公司,由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公司主要研发、制造和营销专利药品。多年来,阿斯利康一直是中国处方药的销售冠军。尹旭东于2004年加入阿斯利康,之前是一家全球性战略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2008年4月出任公司中国区总裁。之后不久,他便提出未来十年内,阿斯利康在中国每年将以22%的速度增长。那么,尹旭东凭什么来实现这个目标?最近,他在公司位于上海的总部接受了《财富》(中文版)编辑周展宏的采访,为我们一一解读中国的医疗健康市场、阿斯利康的战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困局,以及做好中国区总裁的独特经验。
《财富》(中文版)问:虽然阿斯利康已经是中国市场处方药的销售冠军,但你们在中国的销售占全球销售的比例还不到4%,为什么?
尹旭东答:你说的现象是个很敏锐的观察结果,它反映出了这个行业的特点。现在,阿斯利康占全球销售额的3%,全球收入360亿美元,中国是8亿美元。首先,这一收入在跨国医药公司里是最高的了,但和其他行业大型跨国公司比就差远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全球10%、20%的都有。这很正常,因为中国是个大国,经济总量又居全球前三。但为何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的营业额不够大呢?
2006年,中国政府承认,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05年医药行业都不是重点,而其他行业都实现了腾飞。2002年前,医药行业的增长率一直在10%左右,而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改革也一直在探索和学习。医疗卫生领域是社会消费,不可以完全市场化。但一开始国家没意识到这一点,改革开放后,其他行业都市场化,医疗行业也是如此,这样就出现了偏差。2006年中国国务院公开发表论断,说医疗体制改革在过去是不成功的,所以现在要推动新一轮改革。可以说,医疗行业在从前的改革发展中一直被忽略了,所以才造成目前的现象。
但是,我们将这种现象当作一个机遇。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中国医药行业的增长率就由10%一下跳到了21%以上,而且连续七八年市场增长率在20%以上。人民富裕了嘛!有了钱必然关注健康。2005年开始,医疗改革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所以说,医疗行业的改革和腾飞基本上是从2004、2005年开始的,往后肯定会持续一二十年。医药行业起步晚,但前景会很好。
问:你认为中国医疗改革会给阿斯利康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机遇大于挑战。不改革就没有发展,而医改会促进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好的医疗方法和好的药品会有更高、更大的需求,这对我们来讲是最大的机遇。归根到底,我们是创新型、高质量的医疗企业,中国对我们的需求是很大的。
至于挑战,有几点。第一,中国大,医疗机构多且分散,有很大的区域性。在这种环境下,怎么把药品的特性很好地推广出去,同时又让大家正确地使用,这是很大的挑战。第二,研发制度的挑战。我们遇到的很大的瓶颈是,现在的创新研发已经全球化,但各国药品监管制度还是国家化的,而中国又比较重视国家独立管理的权利,这就造成了困难。我们所有的研发在中国和国外做的不一样,这会使成本增加,时间延长,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中国国内的研发能力还是相对受到局限的,比国外落后很多。所以,若所有药品都在国外做一套,在国内做一套,那么国内的研发资源就变成一个很大的瓶颈,所有公司都在竞争国内临床资源和科研资源。我相信,往后会逐渐有解决方案,但现阶段这仍是一个挑战。
问:我看到你给阿斯利康(中国)设定的目标是:未来十年要以22%的年增长率增长。这个具体的数字有什么根据?另外,你将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
答:根据很简单。我们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医药行业应该有20%左右的增长率。所以,虽然听起来我们22%的增长率是很高的目标,但实际上只需要每年比市场高2%,而这一点我们以前六、七年都做到了。国家和行业昌盛了,我们才能做好,反之则达不到。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医疗行业发展具有信心。
至于策略,基本上有三步。第一步,我们现在的业务主打产品还会有增长空间。我们不会再在推广上投入了,但这些产品本身的品牌效应,医生和患者对它们的需求,仍然会让它们在未来十年里有很强的生命力,有增长。
第二步,把我们的新产品引入和推广到医疗机构去。未来三年,我们能有十一二个新产品陆续上市,其中包括去年刚进医保目录的四个新产品。把这些新产品推广好,使之在医疗机构中广泛使用,这是第二步,也是我们战略的根本。有了这两步,我们就能做到22%的增长了。另外还有第三步,即所谓的“广阔市场,跟着医改走,大力发展基本医疗机构和体系——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我们也希望能跟着这个方向,为这些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高质量的药品。
第三步是探索性的战略,不是主流战略。能做好的话,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的产品有大量的病人使用。目前,我们的创新型产品每年大概只有1,500万病人使用。如果我们能做好基层市场,应该能服务8,500万病人。这件事我们非常想做。现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品质量问题很大,价格低,恶性竞争。如果像我们这样的跨国公司进入这个领域,我们的产品能保证质量,有信任度,有品牌,会对基础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很大促进。这是我们的最大目标。
但是,对这个策略的经济效益,我们还不了解。不过,我们不指望能赚大钱,只要不赔钱就愿意做,因为若有8,500万病人用我们的药,其品牌效益、社会效应会反过来促进我们主流业务的发展。现在,基本药物目录在全国各省已经广泛运用,也已经招标。从招标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富裕省份——原则上还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但比较贫困的省份,基本药物的选购招标要对药物砍价,价格越低越好——比如,120粒的药卖5毛钱。我们做不出这样的药。可以看见的是,基本医疗体系实行了半年,有很多可喜的趋势,也有一些问题。
问:刚才你说的开发广阔市场,现在做得如何了?
答: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看不到效果。一般一项战略背后都有四五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在分别探索这四五个部分的可行性,做一些试点和分析。这就好像在测试一辆车的四个轮子,但还没有组装到一块,看不到它的效益。
问:你上任中国区总裁之后,进行了一些管理创新,比如成立商业创新和协作部(CIA),能否介绍一下这些创新及目前取得的成果?
答:商业创新和协作部成立于2007年,它本质上是服务于我们的“广阔市场”战略,做试点工作。这也能体现公司对于国家的政策和市场还是比较有前瞻性的。医疗体制改革2008、2009年才出台,但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预见到了。我们跟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有很多接触,感觉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一定会是国家发展的重点。2007年我们就开始琢磨这件事,看看怎么朝这个方向做贡献和发展。
很明确的一点是,我们目前的业务体系拿到基层医疗机构一定不能用,因为这个业务体系的特点是创新、高质、价格较高,要在大医院推广。这些拿到基层医疗机构的话,第一和第三个特点就没有了。基层医疗机构都是中小医院,非常分散,不需要特别创新的药,也不能接受太高价格的药品。
那么,商业创新和协作部就是在这一点上为我们摸索可行的路径。2007年,我们设计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时,对照我们的全球业务体系,发现没有匹配的,无先例可循,所以才成立一个小团队,15人左右,每年预算三、四千万。两年下来,已经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探索了很多社区和乡镇医生培训的途径,还探索了通过新媒体、新网络来接触医疗人员的途径。目前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很多,但还不能整合到一起,这也是今后两年我们的发展重点,即将这些分散的手段组装成一个业务模型。若组装成功,在这个领域我们就会有所发展。
问:作为一家跨国专利药企业,你认为阿斯利康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运气好。我们的产品线与中国医疗目前阶段的需求非常合拍。目前中国的常见疾病有消化疾病、高血压、癌症等,我们的产品线比较窄,只有19产品,但都集中在这些领域,因此与社会需求吻合。这个原因是靠天,而后面几个就是靠人了。
第二,我们在2002、2003年做了一项中国战略研究,认定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因此要大力在中国的投入。这比其他跨国医药公司都早了1~2年。就是这1~2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即先行者的优势,这很重要。
第三,在过去的五六年中,我们对于本地的高层领导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阿斯利康大中国区的主要领导人都是中国人。这些人位于第一线,都在公司工作了五六年以上,对业务状况非常了解,对公司总部也很了解,互相沟通很通畅。这一点,是其他的中国跨国医药公司所不能相比的。我想后两点是最关键的成功因素。
问:作为跨国公司中国区的CEO,与总部沟通并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投放在中国市场,是能否取得好业绩的一个关键。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如何与总部决策层进行沟通?最大的挑战在什么方面?
答: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要抑制住自己的个人职业上的虚荣心。管理业务必须立足于实际,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做不好。比如我,如果在公司还想有所发展,总会想把图画描绘得比实际更好,这样的心态经常不可抑制。做到我这个职位的人,很容易有这样的职业虚荣心。这有点像当年中国大跃进时的浮夸风。为了给高层一个好印象,就有意夸大事实。如果遇上外派两三年的情况,就更麻烦:我把天夸塌了,可能也是别人接着,而天塌的时候我已经走了。所以说做到我这个位置,为了管理好公司,与上司有良好的沟通,就要一切实事求是,把实际情况踏踏实实交流清楚,并按实际情况制定战略。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最难的。我本人有时候也有压力,想把现实描绘得更好看。我对这种压力很警惕,一旦意识到它存在,就停下来,说不定下去喝瓶啤酒再上来继续工作——保持头脑清醒。
问:目前在阿斯利康最高决策层中有没有来自中国市场的管理者?
答:公司总部最高决策基本落实在前100位领导人中。目前,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属于这个百人团队。我们认为这还不够。不过,无论在中国的战略还是在全球的战略中,我都有发言权。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的战略上,我的发言权很大。另外,我们公司的高层对中国市场和领导人很重视,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基本每年每人来中国一次,CEO每年两次。我也不断出国,因此我们的沟通很通畅。
阿斯利康(中国)在战略决策和资源需求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一方面,高层决策人的信息组成很合理,另外沟通很好,最后就是我提到过的信任和授权。我们中国团队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已经赢得了很大的信任。团队这几年一直就是这些人,每次都能提出很好的战略并实现,没说过空话。这样,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
总部所在地:英国伦敦
销售收入:360亿美元(2009财年)
《财富》世界500强排名:268位(2009年)
公司简介:阿斯利康是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由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阿斯利康在诸多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了富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处方药产品,包括消化、心血管、肿瘤、中枢神经、麻醉、呼吸和抗感染领域等。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先后曾与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合作,从事药物研究,年研发总投入超过50亿美元,研发总部位于瑞典。
▎如何做好中国区总裁
做好中国区总裁,需要12个字:懂业务、定方向、设机制、选人才。做好这四件事,我的工作就做好了。这不仅适用于我,也适用于我们公司各层领导。
这四件事中,我花费时间最多的应该是懂业务。毛主席说,要实事求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觉得这是很对的。如果领导不知道外面的业务环境是什么,自己的人员状况怎么样,后面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瞎指挥。我的一半时间花在了解业务上,经常在下面跑。下面基层员工看见我来了又走了,有时候也很奇怪:我来都做了些什么?我一般都是听报告、视察基层工作,但不给什么指示或者指导。我做这些的目的,就是熟悉业务,我要知道现在的业务是怎样的。一开始员工不知道我来了要干嘛,很紧张,但几年下来慢慢就习惯了。作为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最容易犯两种错误:对上,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职业虚荣心;对下,就是不懂业务。熟悉业务之后,要做的就是定好战略方向。之后再定一些简单的机制,让自己能够控制住整个团队,最后就是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