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循证医学?

文/佚名

本人有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并与一些该领域的先驱有过接触。这个问题实在很大,且非临床医学领域的人士可能难以理解,就连临床医学的很多前辈至少在开始也没有接受。但既然问到了,那就认真对待,从我的理解来尽量通俗地阐述一下。难免片面和不准确。

1、什么不是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其概念和范畴自其最早被提及(1990),就不断在扩大、变迁和泛化,问题中所提的定义已经oooooooout of date了。这里也不准备定义,就从循证医学不是什么,来了解它是什么吧:

  • 循证医学不是一门医学,不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并列,甚至不在一个维度;
  • 循证医学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思想+若干理论体系+若干系统的科学方法;
  • 循证医学甚至不是一门学科——先驱Gordon Guyatt反对将循证医学列为学科,中图分类法也从未给它一个位置;
  • 循证医学最核心的方法学(Methodology)是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等的集合而非新事物,但又由此衍生出了新的方法;
  • 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临床医学实践(Clinical practice)从经验走向理性;
  •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要告诉临床研究者和实践者怎么如何做才更科学。

2、什么是循证医学所指的证据?

接着,我们再来看提问者提到的定义“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这里有必要解释的是,什么是EBM范畴中的临床证据(clinical evidence)?

我们常称之为证据,却不是临床证据的例子:

一位医生要为患者下高血压的诊断,那凭什么这么诊断呢?证据就是:多次测定收缩压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

EBM所说的临床证据的例子:

一位患者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换入了一个金属瓣膜。一群医生争论要不要使用华法林抗凝。支持者认为,必须用华法林,因为金属瓣膜是异物,长期和血液接触会产生血栓,患者有极高的脑卒中的风险。反对者认为,使用华法林会阻断机体凝血途径,患者有极高的出血风险,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医生们争论不休,有人提议用“证据”说话:

  • 患者某亲属A:我觉得可以用华法林——我另一个亲戚也是换了瓣,一直用了10年都没出事。
  • 医生B:反对使用华法林,因为从理论和尝试来讲,患者一点点出血就会止不住,况且阿司匹林也能有一定作用,虽然弱,为什么不用阿司匹林这种更安全的药?
  • 医生C:反对使用华法林,我接诊的大部分使用华发林的患者都出现了凝血障碍,部分因出血而死亡。
  • 医生D:支持使用华法林。我做了动物实验,证明一定计量范围内的华法林是安全的,且能避免血栓形成。
  • 医生E:支持使用华法林。我分析了几个医院近十几年的病历资料,术后10年内死亡的患者只有20%使用了华法林,相反术后10年内幸存的患者60%都使用了华法林。
  • 医生F:支持使用华法林。我主持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知情同意),将180名做了换瓣手术、符合一定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了三组(随机分组),A组用华法林,B组用阿司匹林,C组用安慰剂(设立对照组),三种药看起来一模一样,给药的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患者吃的到底是什么药(盲法),随后我观察了他们5年,我比较了三组患者5年的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等,得出结论:在安全范围内使用华法林利大于弊。

你觉得如上六人的陈述中,哪些算证据?哪些证据显然更可靠?

“循证医学”概念的诞生,顾名思义,就是这么来的,前辈们首先将“临床证据”进行了辨析和归纳。首先,理论推导(上面医生B的表述)绝不是证据,而是典型的没有证据。其余医生的说法,都是证据——人体外实验、专家意见、个案报道、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等等,皆是“临床证据”。但是他们的论证强度一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早期的循证先驱,就制定定了证据金字塔,对临床证据按照研究设计类型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RCT就被定为了临床研究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

但是,证据分级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人们发现,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可能进行RCT,也不是所有RCT都有如此高的质量,有些质量控制差的所谓RCT,还不及比它等级低的队列研究靠谱。于是,这种分级方法又进行了许多的调整,逐步过渡到了量化的的时代,比如通过评价研究的具体细节,对证据进行升降级等,至今这个体系仍在改进之中。

3、临床证据的合成

即便有了证据的分级,分歧还是没有解决——

大家知道RCT的论证说服力很强后,RCT变得很fashion。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大量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RCT。

医生们又迷茫了,这个RCT做出来说好,那个RCT做出来说不好,我相信谁的呢?相信美国的那个?相信大牛主持的那个?相信样本量大的那个?相信时间最近的那个?

这时候,先驱们又找到了一种原本用于天文学的数学方法——meta分析(某些文献称之为荟萃分析)。他们把针对同一临床问题(华法林vs阿司匹林@心脏人工瓣膜置换)的所有研究找出来,筛选出可用的,评价它们的质量,然后通过统计学方法(meta分析)对其中的主要量化指标进行数学上的合成,得出一个统一的值,当这个合并后的统计量符合一定要求时,就为这个问题得出了一个唯一答案。

这种研究是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但如果对当前所有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严格评价这些研究、严格筛选了这些研究,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综合评述(不管有没有进行meta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都叫做系统评价。高质量的系统评价的结论比单个RCT还要可靠。

这些方法,便是循证医学的核心方法,但也并非全部。它们也在不断的被发展和完善。

4、知识的转化

即便有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医生仍然一头雾水:

  • 有的问题并无系统评价出现;
  • 有的问题有多个系统评价;
  • 我不懂统计学,它们的结论一眼看不明白,需要花时间理解;
  • 这些证据分布在各大数据库中,
  • 我很难第一时间找到有用且最好的;
  • 每个研究只回答了问题的一个很小的方面,而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
  • 其实你只用告诉我用什么、好还是不好就ok了,其他我一点都不关注;
  • ……

先驱们又出发了。这次他们要把晦涩、零散的证据全部统筹起来,让他们被忙碌的临床医生(甚至以及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拾到、理解、善加利用。

他们发明了各种方法,指导制定临床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指导编写循证教科书,开发辅助决策系统。。。

他们发明了系统的方法,让一个医学话题下面集结方方面面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都是基于最新最好的证据,这些证据都基于最科学的方法,而这些结论又用最直观和平实的形式回答出来。

这就是循证医学,它是现代医学成熟稳健睿智理性的心。

——————————

讲完了,提问者应该也大致能够理解了,在此再答您的问题:“循证医学和其他医学的差别在哪里?除了循证医学之外,难道还有不考虑临床证据、不结合医生自身经验、不考虑患者实际状况与意愿的医学吗?”

循证医学出现以前,医学实践者对证据的利用是不充分、不系统、不科学的,证据的产生也是不严谨的。在定义中强调要结合证据、经验和患者实际情况,是要告诉医生:

我们虽然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并非要将“最佳证据”奉为不可违抗的教条,而只是一种用于决策的可靠依据,医生的经验同样不能低估,患者的意愿同样是最重要的考虑。再回到华法林的例子来,实际上,最佳的证据证明,安全范围使用华法林,少数患者仍会出现脑卒中,少数患者也会出现出血的危险,各有比例,但精确到某一个患者,发生率的意义只代表可能性,对于个体而言,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没有发生就是没有发生,但是循证医学的证据能提供这个问题可能的结果的概率分布,要不要用,要不要冒这个风险,医生用最佳证据+个人经验提供参考,患者需要自己拿主意。

(以上关于华法林等的实例仅为阐述需要,并非真实数据)

Avatar photo

mrclub

「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ID:mrclub)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