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的出路

/01.

很多医药代表在做代表的第三年,就开始陷入焦虑。

一方面还没有得到提升机会,陷入对职场的迷茫。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掌握的技能,除了能在医药行业里发挥用武之地,在其他行业似乎没有办法迁移。

更重要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却无处安放。

医药销售从80年代末开始至今,从野蛮暴富到合规寡淡,收入越来越低,工作忙碌程度却越来越高。

前两年某司骗保事件,相关销售被判入狱,实属行业人员的最差归宿。外行人以为有多挣钱,值得冒险违法这样做,实际上大部分一线销售的收入已经很朴实了,不过是被公司洗脑影响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而已。

整个医药圈传统而封闭,鲜少有处方药销售总监,是从其他行业跨行过来任职的。

作为典型的关系型政策型B2B行业,从头培养一个有医药背景的新人,成本比从其他行业半路出家培养一个老人低得多。

外行以为医药代表的专业性有多强,张口闭口都是听不懂的通用名,但绝大部分医药代表,如果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卖药,习得的第一个技能大多是察言观色、端茶送水。

毫无技术含量,仅有助于情商提升,磨平一些棱角。

久而久之,学会了SMART地设定目标,PDCA做复盘,FAB技巧,懂挖需探询,知晓缔结与跟进。

对上能写PPT修饰业绩数字做汇报,对外能流利做学术幻灯演讲。仿佛能靠这些技能吃一辈子饭。

但这些技能,悟性再差的销售,两三年也学得七七八八了。

接下来,就是无限重复。

随着阅历的增长,如果不能升职,除非自己做小包大包,收入的上限,可以预见。

/02.

随着行业近年来密集的裁员,很多代表会焦虑出路在哪里。

纵向的管理岗,位置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区以上,遇到裁员时,最难找到合适工作的也是这个群体。

横向的职能部门也是僧多粥少,大多门槛很高,普通销售很难转岗。

一直干医药代表?门诊那里跟你一起拼拜访的都是00后了,客户给你面子给你销量,也架不住新鲜面孔和新鲜产品的狂轰滥炸。

那么,有哪些行业的销售岗位,适合医药代表迁移自己的销售技能?

首先要排除的是B2C的销售岗。

B2C和B2B有本质区别。

前者的销售人员,要有极强的识别精准客户的能力,同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挖需探询逼单,极其考验反应能力与口才。而后者,需要长期的积累,以时间为代价的同时,要有极强的人际敏感度,以关系和专业取胜。

简而言之,一个呆头呆脑的医药代表,只要足够的勤奋,人品足够好,在某一点上打动了客户,也能收获不错的销量。但这样的销售,去B2C的行业卖汽车卖手机,很难做出成绩,因为他们这些客户几乎都是一锤子买卖,不会给你时间去磨太久。

同样,B2C的行业也不需要你有多高的人际敏感度,花费长周期布局,典型的客单价低、成交时间短,讲究一个快准狠。

当然,如果你脑瓜子足够机灵,也可以去试试。但几乎所有的B2C行业的销售,门槛更低,你面临的竞争,更无下限。

全国卖服装、卖生活用品、卖手机、卖电脑的C端销售人员,更是鱼龙混杂,医药代表和这些人竞争,胜算不高。

/03.

那么,就只剩下B2B销售。

大部分行业的B2B销售,也是大客户销售。

首先来理解大客户销售的定义。

来自某搜索:大客户销售是指企业为某个集团大客户提供的特别销售服务。

此项服务的特点是,单笔金额大,决策复杂。

很多年前的名言名句: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

这句话用在大客户销售中,相当贴切。

大客户销售的周期长,决策链路复杂,做成一笔单子,有时候跟十月怀胎一样漫长,期间充满痛苦与惊喜。

大型医疗设备销售,100%契合。但医药代表,离大客户销售还有一段距离,只是某些技能可以迁移,能不能转型成功,还得看悟性。

所有做临床上量的医药销售代表,初级阶段只需要处理好点对点的人际关系,而且绝大部分销量,并不是来自独家的产出。

一个客户,既可以选择跟你合作,也可以选择跟别人合作,大家可以同时相处得非常愉快。

因此,医药销售的本质竞争并不惨烈。

所有不是非死即活的生意,都有平庸的销售人员的大量生存空间。

有勤奋刷脸的,有土豪砸钱的,还有特别擅长客情关系处理的,以及所谓的专业的学术的,只要你有亮点,都可以收获一些销量。

但大客户销售不一样,一个千万级以上的单子,经过复杂的招投标流程,流经数个支持者反对者中立者,核心决策人也不止1个。

坚持到最后的,但凡没有获得最终胜利,都是最惨的(陪跑)。

/04.

医药行业也有属于自己的大客户销售,KA岗。

对准入和安全运营负责。

但一个三甲医院的药品品规上千个,同一个疾病领域的品种也没有绝对唯一性,加上分工明确(销售负责临床提单),KA专攻药事委员会成员,决策链路并不复杂。
还有MA岗,Market Access,市场准入。本质上也是研究各种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对挂网、医保目录做大市场的准入。

共性在于,规则都是写在明面上的,需要公关的人员也是稳定的,企业在定价策略方面下一些功夫,可以省心不少。

外资与国内药企大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一家大型公立三甲医院的产品准入,早已不是一个医药代表能搞定的事情,而是GA、MA、KA和销售,甚至商业公司的共同配合。

不过,一些高级医药代表,的确也具备大客户销售的技能。

比如在有超过5个竞品的情况下,能占据某科室同类产品份额的90%以上,或能占据某医院同类产品份额的50%以上。

一般这种销售,具备如下技能:

能清楚知晓客户的组织架构、职位层级,能摸得清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决策链路,搞得定核心决策人,能发展多个支持者,最终带动大部分客户或主动或被动地合作。
简而言之,不是点对点的关系或专业取胜,而是能比竞争对手们更快速地搞定一个群体决策。

其底层逻辑,是全局视野与清晰思路,用脑子做销售,而不是用眼睛和嘴巴。

不过,具备这种格局的医药代表,恐怕也不愁不能升职。

/05.

所有人的迷茫,都在于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外部环境中对这些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越稀缺,越昂贵。

究竟是退到激烈更竞争的环境中,做低端销售,继续沉沦,还是升级自己的技能,操盘难度更大、更有乐趣、更具智慧的大单,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要求。

就像这篇文章,表面上是讨论医药代表的出路,实际上是思考医药代表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这些竞争力放到更广阔的行业中,能否卖到更高的价格?

同样工作五年,有人只学会了送咖啡、兑费、赔笑、忍受PUA与拍马屁,而有人,学会的是分析复杂的人际关系,找对人、做对事、踩对节奏。

前者的焦虑感一定远远高于后者。

同样,如果一个企业中前者的数量远高于后者,也是没有前途的。

这意味着大量的前者会被提升为管理者,进而带领的团队也都是这样的人。

而这样的团队,遇到宏观的医疗变革与激烈的竞争环境,除了抱怨,毫无竞争力。

就算做兼职,带产品,也都是要技术含量的。哪怕是兑费,也不是是个人就能把钱送出去。

始终思考自己做的事情,和同行有没有差异化,有没有绝对优势,才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一个销售具备了脱颖而出的能力,自然不惧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竞争。

所有的焦虑,源自于浑浑噩噩的空洞的每一天。

而所有的出路,来自不断地自我提升与磨砺。

杀不死的,终会让你更强大。

/06.

所以行业的洗牌,洗掉的到底是什么?

你是选择抱怨、迷茫,还是认真分析、勇往直前?

有人嘲笑鸡汤无用,是因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不是靠喊口号实现的胜利,而是无数次认清现实的头破血流换来的成长。

而有人嘲笑鸡汤无用,是纯粹为了嘲笑而嘲笑,仿佛这样能彰显自己的高级。

前者注重实用价值,后者,在乎无谓的情绪和口嗨。

越是行业动荡,越不能被焦虑裹挟,越是要精进自己,不断寻找出路。

你,准备好了吗?

Avatar photo

CC姐

一线外企七年医药代表经历,现任某外企地区经理。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