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医药代表专业不专业,就看这三点!

前天两个挺好的药品同时在国内开上市会,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其中一个我也给大家推送了下(见:丙肝明星药国内上市,这家外企在华正式登场!),大家应该也留意到,今年以来,MRCLUB陆续报道了一些外企重磅新药在国内上市的消息,受惠于国家政策,进口新药在华上市明显提速,预计以后陆续还会有更多,国家也希望能鼓励外企的新药在中国同步开展研究,同步申请注册,从而同步上市,这对患者来说,是个好事,尤其是重症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有药可治是患者及家属的期盼。

当下,一些政策性因素导致医药代表人数将大幅减少,这是必然的,但今年国家对医药代表管理的要求,以及更多新药加速在华上市,又意味着企业对专业的医药代表的需求缺口会进一步放大。

以前给大家的推送,我们提的较多的是优秀的医药代表,优秀的医药代表可能有很多类型,或者很勤奋,或者很学术,也可能人脉广,客情好,但共同的一点是,他们能够给企业快速带来利润收入。

但我们今天不提优秀,今天我们说说专业,在成为优秀的医药代表之前,首先你得专业,这是一个硬性要求,就像有的企业,老板说了,你可以业绩差点,但你必须合规。

普通的医药代表和专业的医药代表有啥不同,大咪觉得可以从这三方面来看:

1.关注药品还是关注疾病、患者

现在基本上无论内企还是外企,医药代表还是都要经过产品知识培训的,而且即使是一些半路转到医药行业做大包的代表,聊到自己产品也都能熟练的说个123来。

但是当你只能一味的谈自己产品的时候,并不能把自己在客户那里和其他代表区隔开来,你只能每次对医生说,我这个药品是治疗什么疾病的,希望老师下次遇到合适的病例能用下。

较专业些的代表可能会在疾病方面谈的更多,对这个疾病领域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了解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案,并能适时的穿插进自己的产品,这部分代表外企相对要多些。

更专业些的代表除了产品知识、疾病背景熟悉外,还会关注患者的情况,毕竟每个患者都有个体差异,年轻人和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有基础疾病的和正常患者也不一样,等等,基于这些,当医生谈到相关病例时,这些代表可能会向医生了解患者服药史,有没有基础疾病,年龄是多大,入院前接受过神马治疗等等,这样可以和医生更深入的探讨,也更能赢得医生的信赖。

对于医生来说,他不缺药品,医院的药品目录是能够保证治疗需求的,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姐要的不是男人,是生活”,对于医生也是这样,他需要的不是你的药品,药品已经在医院药房里,他需要的是你拜访他带来的附加价值。

2.改变习惯还是改变观念

上周在北京和一个企业的老板聊天,说起这么多年每个企业都在搞专业化推广的事情,还真不好分哪家专业哪家不专业啊,我就说了,不是这样的,你看这家企业的培训部和管理者如何要求代表的就知道,是要求代表去改变医生的处方习惯还是改变医生的处方观念?

虽然只是两个字之差,但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推广理念,落实到下面,就是两种风格。

举个例子,以前抗菌素耐药没那么严重的时候,医生对抗菌素的应用有自己的处方习惯,但现在耐药时代来了,一些医生的习惯还和过去一样,如何去改变这种情况?

仅仅为了改变处方习惯,方法就多了,专业的也有,野路子也有,不合规的也有,过去十几年里,大家基本上都在做这些事情,但我们知道,年轻医生的处方习惯尚好改变些,对于副高及以上的医生,知识体系比较完善,既定的用药方案也用了很久,有自己的判定和选择,一般你是很难改变的,拼资源拼客情有时也难以见效。

改变处方观念,则是从医生内心深入使其认识到如何合理用药,作为代表,我们不要求医生多用自己药品,只要能做到该用你药品的患者都能恰当的用到,自然而然业绩也就有了。

让医生改变观念,除了要求代表需要考虑前面大咪提到的第一点外,还需要做好对客户的了解,了解目标客户特征和他的患者群特征,而不仅仅是只会考虑他的处方和潜力,简单的来说,你不能只像 sales 一样考虑一个销量和潜力,还需要像 marketing 一样考虑他的市场属性。

其实,改变处方观念在药企策略层面一直存在,市场部、医学部一直在做的就是这事情,而销售部门则迫于指标压力,则更喜欢直接有效的去改变医生的处方习惯罢了。

如今,咱们仍处于销售部门的代表们,也该考虑换换思维,改改自己的习惯了。

3.关注数量还是关注结构

如今IT技术发达,每个药企都有自己的SFE之类的系统,从客户选择、客户分级、指标分配,拜访计划等多方面去帮助代表,但实际执行上,大部分代表关注的还仅仅停留在客户数量,客户数量和拜访次数完成,绩效就ok。

当然,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代表认为那玩意儿给他提供的客户分级不合理、目标客户不合理等等。

所以,代表很难从内心去梳理自己的客户结构,让自己的这个客户群体真正高效运作起来,仅仅完成量上的种种要求,这就导致有些做的不错的代表,一旦换个市场,马上水土不服,或者就在自己的市场,客户一旦发生变化,或者有新的竞品进入,马上麻烦来了,销量下滑。

作为代表层面,合理的客户结构不要考虑那么复杂,KOL、KDM、处方医生保持一定的比例,基本也就ok了,有些代表对KOL不重视,这样的市场实际是不稳定的,想想外企一个新品上市,为什么全国至少获得8~12位领域内的KOL支持就明白了,我们个体和企业之间,只是生意大小不同,运营上本质是一样的。

让自己专业起来的方法还有一些,大咪今天就聊三个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如果你认为有道理,可以暂且从这三方面着手,试着让自己“专业”起来,看是否对自己有帮助。

Avatar photo

大咪

「医药代表」(MRCLUB)创始人兼管理员。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