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梦圆中国———记保罗·杨森同他的西安杨森

西安杨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保罗·杨森之于中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绝大多数外国公司都在迟疑、观望,但保罗·杨森却非常坚定地选择了中国。他克服重重困难,在中国历史名城西安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制药企业———西安杨森。在保罗·杨森的眼里,西安杨森不仅仅是他的一个成功的海外投资项目,更是连接他与中国、与中国人民、与中国医药界同仁的一个纽带,是他一生的追求、荣耀与梦想的最终落脚点。

从保罗·杨森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天起,数十年过去了,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保罗在这块土地上实现了他一生的梦想。正如他曾说的:“我初到西安时,西安的街道上还跑着马车呢!”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药厂———西安杨森,已经成为国际知名企业。

1926年,保罗·杨森出生在比利时腾浩特市肯彭小镇一个医生家庭里。他不但聪明,而且志向远大。年轻时他就决心利用自己的才智,踏着父亲的足迹,建立一个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医药研究实验室。不到28岁时,保罗向父亲借款5万比利时法郎,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父亲还送给他一句话:“用这笔钱,做你想做的事情,但如果不成功,你必须把钱还给我。因为只有你具备了独立创造财富的能力,你才有可能达到你确定的人生目标。”就这样,保罗在父亲送给他的一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成立了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

1961年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后,比利时杨森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尽完善的当时,杨森公司的一些科研成果被世界许多企业所采用,其中也包括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的汉江制药厂。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罗·杨森开始注意这个遥远的东方大国,并由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6年,保罗·杨森作为比利时政府组织的一个经济代表团成员之一来到了中国北京。那时的保罗虽面露笑容,却打定了兴师问罪的心思。恰在那时,新中国第一个“大鼻子”公民、时任卫生部顾问的马海德医生在会见中向保罗·杨森介绍了中国的医药卫生情况,并对他说,中国自行研究和开发新药的能力还很差,建议他和中国的制药厂合作,不但可以帮助中国人民摆脱疾病困扰,还可以扩大比利时杨森的国际规模,可谓一举两得……在对中国近距离接触后,保罗·杨森打消了原有的念头,立志要用他发明的药品服务中国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将他研发的药品扩展到中国市场。

1979年初,保罗·杨森博士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看到了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消息,他十分兴奋地跑进公司国际生产部副总裁豪斯顿的办公室,对他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外资制药公司。现在中国开放了,你能否去中国帮我实现这个梦想呢?我不管你怎么去,也不知道你该怎么办,总之,你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在中国建厂,而且是建一个大工厂。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那里的患者需要我们的产品。”

1980年,经过多次考察和接触,比利时杨森和汉江制药厂终于达成合作意向:由比利时杨森提供设备和技术,汉江制药厂自建厂房,配套公用工程,年产60吨的产品全部由比利时杨森公司包销10年。当时,计划此项目的总投资是1800万元人民币。所有设备都是新的,一切从零开始。就这样,在比利时杨森和陕西省的设计、施工部门与汉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11月底,所有基建工程按时完成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保罗·杨森的梦想之一就是将自己发明的所有新药都引入到人口众多的中国,生产制剂产品并开发更大的市场,壮大公司。而中国医药改革的先驱者的梦想是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产品、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在中国建立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全面管理控制的国际通行标准)的医药企业,提高中国人民的用药水平。虽远隔千山万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使命将异国之梦连在了一起。

就在与汉中制药厂的合作项目紧锣密鼓地建设时,第二个更大的制剂合资厂项目———西安杨森又孕育而生了。

根据杨森与汉江的合作经验,保罗·杨森博士知道,要和遥远的中国合作,将会是一个长期持久的项目,不能追求短期效益。同时,他希望能按照杨森的企业文化来运作这个新的公司,即分权管理,由当地人管理当地公司。按照保罗·杨森的原则,对中国的投资不只是经济效益上的投资,也是社会效益上的投资,他坚信他的产品和技术可以帮助改善和提高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其产品的市场份额。

比利时杨森从他们发明的近50种产品中精挑细选了28种在国外临床实验中已经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最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药品,其中包括5种当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名单和名牌药品:安乐士、达克宁、里素劳、易蒙停和安度利可,又组织专家翻译了这些产品的说明书及相关资料,并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的各大医院派发了1000份调查表,向专家咨询求教并召开了数场专家座谈会,进行分析讨论。许多专家帮助查询了大量专业资料,广泛收集信息,最终推荐了吗丁啉、易蒙停、达克宁、里素劳、息斯敏、安乐士、西比灵和安度利可8个品种作为西安杨森的第一批产品。

随后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产品大多安全有效,在中国市场上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项目获准以后,西安杨森筹建处成立了,陕西省医药管理局抽调了西安制药厂年富力强的副厂长沈如林负责筹备工作。为了使第一流的现代化企业能在陕西土地上扎根,不仅要在设计、土建、安装及配套工程等各个环节上,创造出一流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为西安杨森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此,陕西省政府委派副省长曾慎担任西安杨森工程总指挥,统一领导,协调各方,把西安杨森工程作为陕西省对外开放和吸收外商投资的窗口。这个”窗口”的样板工程确实打响了,并按期保质地完成了,受到了中外各方的一致好评,创造了一个奇迹。

1989年3月6日,西安杨森庞大的基建工程基本结束。厂区内的道路还没有全部修好,为了赶时间,新上任不久的总裁白克肖先生就下令进行生产准备,并对生产部的人员讲:“我们的药品是给病人吃的,所以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非常重要。在所有接触物料的地方,我们对卫生的要求是:手在地上摸一把,不用洗就可以直接吃面包。”1989年6月,建成投产的西安杨森将其生产出来的第一批产品正式投放市场。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多少年、多少人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回报。为此付出心血的西安杨森的同仁们在这一刻都流下了泪水。

比利时杨森公司前董事会主席罗伯特·斯道夫豪森曾经对他的孙子讲:“中国是非常有前景的,现在我们请中国人为我们工作,将来我们可能为中国人工作,可能去中国工作,也有可能在比利时为中国人工作……我对中国充满信心。”

从1989年3月的试车成功到1991年5月4日的开工典礼,西安杨森经过两年多的拼搏,终于创造了比预期还要好的骄人业绩。原计划投产后7年才有回报,西安杨森创造了第三年就给股东回报的优异成绩。由于西安杨森项目的成功,比利时安特卫普省与中国陕西省结成了友好省,腾浩特市与汉中市也结成了友好城市,促进了中比双方更多的合作。

保罗·杨森认为: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一定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甚至希望把西安杨森建得比比利时比尔斯总部的工厂还要大、还要好。正像保罗·杨森博士所期待的那样,十多年来,西安杨森经历了难以想像的各种艰难险阻后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继续发展壮大。

1991年,在西安杨森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西安杨森董事会领导管理层作出了许多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也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员工观念转变、改进领导沟通方式等等,对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罗·杨森在公司管理上特别强调本土化,他从不把比利时杨森的东西强加给西安杨森。相反,他还时常激励西安杨森管理层培养和提拔当地的员工,并给他们很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遵照保罗·杨森的指示,历任西安杨森外方高级管理人员都把员工培训视为自己的天职。在公司内部,员工更喜欢称公司为“杨森大学”。这所大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进门难,它要求进来的人必须品德好,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这一点保证了员工都有较高的素质,也使员工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工作机会。“出门难”则是另一个特点,公司给每个员工提供最好的培训,帮助他们成长,激发他们发挥潜能,让员工找到“家”一般的归属感。

作为中国最早创建的合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投身于西部开发的一个先行者,经过近20年的发展,西安杨森没有辜负保罗·杨森博士和创建先驱们的期望,无论是在生产、经营,还是企业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1996年获得中国医药企业50强第一名;1999年和2002年,两次被美国《财富》杂志(中国版)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外资企业”;2004年获得了陕西省“外商投资先进企业”第一名,西安市“先进纳税单位”和“中国十大文化品牌”称号……作为陕西省外资企业的领头羊,经过20年风雨磨炼的西安杨森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榜样,正在吸引更多的比利时及其他各国的外商投资。

在保罗·杨森博士“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指导之下,杨森关注的群体也越来越广:患者、医生、家属……甚至还有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秦俑。2000年9月,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项目启动。西安杨森开创了用现代医药技术拯救古代文明的先河。

保罗·杨森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也感动了比利时杨森的同事们。大家都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自看看保罗情有独钟的神奇中国。2001年5月,比利时杨森的员工和家属自费组成参观团,来到了中国西安。他们震惊了,没想到西安杨森在中国竟有这样的规模和惊人的业绩。保罗·杨森博士向所有曾经怀疑中国市场的人展示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让一个声音在中华大地永久回荡:让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用上杨森的药品!

1999年1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视察了西安杨森北京总部,并和保罗·杨森一道参加了“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JRCC)的1999年年会。会上评选出了首届“吴杨奖”卓越贡献奖获得者。保罗·杨森和吴老为这些年轻人颁发完奖后,两个人的眼神相互久久凝视着,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眼神,多少欣慰都融入其中。告别时,两位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场的人都被这一幕所打动,谁都不说话,远远地看着,没人忍心打扰他们。

2000年初,全国最大的民办学校之一———西京大学准备办一所药学院,校长向保罗·杨森提出请杨森博士担任药学院的名誉校长,并以杨森博士的名字命名药学系,保罗·杨森欣然接受,并推荐他已退休的朋友到西安义务讲课,为中国培养新一代的药学人才发挥余热。

保罗·杨森博士每次来华访问离开中国时,都是依依不舍的。尤其是最近几年,每次在机场分别时,他都会对送行的西安杨森工作人员说同一句话:“告别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中国了。”2001年又一次回国前,他意味深长地说了另一番话:“我非常希望能和我的家人一起来中国一趟,我想让孩子们体会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热爱这个国家……”

2002年10月上旬,保罗·杨森夫妇和他们的五个孩子,还有女婿和儿媳一行十人来到了中国。他们全家乘车在工厂转了一圈。车本来就开得非常慢,但保罗·杨森还是不停地让司机再开慢一点,并兴致勃勃地亲自给家人当导游:这是西安杨森制剂车间,每天会生产出几十万盒药品;这是三废处理……他的孩子们十分高兴,他们全然没有想到,保罗·杨森发明的产品在中国竟然如此成功。

正当保罗·杨森博士的中国梦在西安杨森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地变成现实的时候,这位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保罗·杨森博士却在2003年11月11日参加罗马教皇科学院建成400周年庆典时不幸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了人间。消息传到西安杨森,员工们都万分悲痛。有员工回忆说:“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老人家可以安心地走了。在中国这块他热爱的土地上,他完成了一生的梦想。”

根据保罗·杨森博士的遗愿,西安杨森的谷里虹女士主编的《保罗·杨森博士的中国梦》一书,近日问世。在这本书的序中,保罗·杨森生前的挚友吴阶平教授写道:

斯人虽逝,其热爱中国人民之心永存。

Avatar photo

mrclub

「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ID:mrclub)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