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普生化:打“国产重磅炸弹”持久战

2009年6月4日,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实医药)公告显示,借由股权增发、转让,旗下控股子公司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普生化)获得胜达国际有限公司(Starr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c,下称胜达国际)1.4亿元资金注入。

至此,从政府风投到上实医药,从受金融危机影响半路生变的冰岛投行到最终敲定的胜达国际,成立17年的天普生化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中外投资者一并看好的“潜力股”。

作为国内生产人尿蛋白制品最多的厂家之一,2008年,广东天普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为大股东上实医药贡献净利润5210.91万元。这样的成绩在上实系中并不算出众,但超过4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天普生化赢得了足够的关注度。

6年前,将天普收编麾下的上实医药对外表示,专业的管理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这是资本频频相中天普生化的两大原因。

先仿制,再创新

从原料出口,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研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普生化的发展道路正是国内药企创新模式之典型。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生产人尿蛋白制品最多的厂家之一,目前主要产品包括一类新药凯力康(注射用尤瑞克林)、二类新药天普洛安(注射用乌司他丁)以及洛欣注射用尿激酶洛欣。对天普生化而言,天普洛安的仿创成功不仅为一类新药凯力康的面市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更为其研发全程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

1993年,傅和亮以尿激酶提取技术起家,成立天普生化。1999年,在此基础之上,天普生化开发出二类新药天普洛安用于治疗胰腺疾病,不仅使中国成为日本之后第二个上市该药的国家,更一举成为天普生化的主营收入来源。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致力于自主研发的企业,天普洛安的稳定收入为其后续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我真的没有想到,开发一种新药是这么难。”从1993年人尿肽原酶研发项目正式启动,到1999年尤瑞克林获得SFDA颁发的一类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再到2005年凯力康(注射用尤瑞克林)批准国内上市,天普生化独立研发第一个新药用去了12年的时间。其中的曲折让南京大学生化博士出身的傅和亮一度对媒体如是感叹。

如果没有天普洛安每年过亿元的稳定收入,在国内药物创新整体环境并不乐观的背景下,凯力康能否在12年后顺利上市?或许傅和亮自己都无法保证。傅和亮最欣赏的企业家,台湾“IT教父”施振荣曾与众分享这样一条创业经验:追究一个有利可图,可以取得小成功的循环模式,再做长期投资。因为创业是一场持久战,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却少之又少。

从仿制到创新,天普生化的成功,国内大部分后发型的创新药企冥冥之中正遵循了这一创业轨迹。

值得欣慰的是,时至今日,天普生化的人尿肽原酶项目在国内依然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凯力康上市之初,IMS Health对其单品种年销售的预期就达到了5亿元。

从民营企业到现代企业

民营企业独具创业激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迸发创新天才。然而相比IT、创意等后发产业,药品研发的时间、金钱投入巨大,即便产品面世,其营销之专业亦让企业无暇自顾。从这个角度来看,天普生化与各方资本的合作,既是资本趋利的本能,也是民营研发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2003年,傅和亮和天普生化进入上实集团视野。其时,上实正计划将医药发展为支柱产业,天普生化的主打品种天普洛安、在研的一类新药凯力康引起了前者的注意。经过一番详细考察之后,2004年,上实集团以1.27亿元的价格拿下天普生化51%股权,计划将之打造成上实集团生物制药板块的核心企业。

合作在双方看来都像是一场“良缘”。对于天普生化而言,随着天普洛安的上市和凯力康临床研究的开展,产品市场化亟待资金支持和管理提升;在上实集团看来,天普拥有创新品种,尽管当下利润贡献不大,却可以成为向医药领域转型的一大亮点。

对创新型企业而言,研发是难事,推广往往又是另外一个难题。2008年接受本报采访时,傅和亮坦承:“我们在做新药时,总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认为这是新药,有专利的技术,又有很好的疗效,一上市就会有轰动。实际上,对处方药而言,新药不是那么容易被市场接受的。”

和上实的合作让天普生化的营销局势得以改观。在收购完成之后,上实集团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对天普部分管理架构及某些市场推广模式给予调整,并在财务上给予担保,并注资2亿元帮助成立天普海外公司,引进专业海外人才。有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天普生化已经形成以“学术推广”为主的营销战略。

另一方面,按照胜达国际入股时的承诺,截至2010年年底前,其位于亚洲的子公司至少向天普介绍3家产品合作伙伴,并提供价值不低于80万美元的管理咨询服务。有国际公司的合作背景,凯力康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有望一并缩短。

Avatar photo

mrclub

「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ID:mrclub)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