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谷成明

[dropcap]与[/dropcap]西安杨森医学事务总监谷成明博士的畅谈 ,在一间格调简约的意大利餐厅展开。如同餐厅的风格 ,谷直接切入正题 ,并没有多余的话 ,这倒另我有些措手不及。

十年一剑谷成明

走过的路

谷成明于 1985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 ,后入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就读硕士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加拿大半年 ,回国加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读博士。谷在加入西安杨森之前进行了多年医学临床研究者 ,做过的研究方向包括胃肠动力学、乳腺癌等多个领域。

谷坦言 ,在早期的求学过程中 ,几位师长给予他莫大的帮助。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就读硕士的时候 ,谷师从詹新恩教授 ,詹教授是一位女将军 ,从教从医慎严。在进入协和医科大学就读博士时 ,谷则师从我国的消化动力泰斗柯美云教授。

得自于这两位老师的影响 ,加之军医大学的背景 ,谷形成了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甚至在现在的工作中 ,谷的这一风格依旧鲜明 ,说话干脆利落 ,条理清晰 ,从无犹豫 ,淡然从容。

谷还谈及 ,在他开始求学的年代,改革开放对于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幸莫大焉。因为可以摆脱封闭的过去是纯学术研究 ,我本身是研究者的角色 ,要求你把精力和时间主要用在实验室和临床 ;现在是公司 ,我首先是一个药物临床和学术研究的管理者 ,这要求我的角色要转换为主持人和遴选者 ,这很重要。

学术研究环境 ,在研究领域和出国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出去加拿大一段时间 ,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这使我的视野更加宽广。学术研究是需要互通有无的 ,需要有更多的信息 ,以及高水平同行的相互切磋。此外 ,还需要平台和方法 ,这些都是我在国外感受颇深的。”谷认为出国的经历是改变他一生轨迹的重要因素之一。

负责医学

早在去加拿大之前 ,谷已在国内学术界颇有成就 ,此时杨森高层曾邀请谷加盟 ,但谷还是选择了先去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就在这段日子里 ,他曾想过从学术研究转入临床医生 ,人生需要一个改变。“既然想要改变 ,那去杨森也是改变 ,并且这个改变更大一些 ,更彻底一些。 ”在完成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业和在美国工作一年后 ,谷即加盟西安杨森 ,负责医学事务工作。

谷留给别人的一个最大印象 ,就是永远都在学习 ,谷坦言 :“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休闲就是学习。要知道,在上世纪 70年代后期 ,像我们这样的孩子能够有机会上大学真是万幸,要珍惜学习机会的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现在。”

2005年,谷读了另外一种学位 ,他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完成了 EMBA。在谈及这与学术研究的不同时 ,谷说 :“过去是纯学术研究 ,我本身是研究者的角色 ,要求你把精力和时间主要用在实验室和临床 ;现在是公司 ,我首先是一个药物临床和学术研究的管理者 ,这要求我的角色要转换为主持人和遴选者 ,这很重要。”

在做的事

谷进入西安杨森的初期 ,杨森公司尚未成立专门的医学部门 ,医学支持尚隶属于市场部。谷白手起家 ,伴随公司的发展 ,如今的杨森公司医学部已经蔚为大观 ,形成了 60多人的团队。谷谈及医学部与市场部的关系时笑说 :“医学部提供子弹 ,市场部去打仗。”

在谷最初进入杨森的时候 ,并不被看好。很多他的学术同行都认为他的这个转变过于突兀 ,告诫他最多也就半年 ,谷一定转行。但这个预测是失败的 ,谷已经领导杨森的医学支持团队走过了由初创到成熟的阶段。杨森历来有中国医药行业的“黄埔军校”之称 ,既是说杨森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最早 ,底蕴深厚 ;又有另外一重意思 ,即从杨森出来的医药职业经理人最多。谈及人才流失和自己的职业生涯改变 ,谷说 :“目前没有任何的考虑 ,我喜欢杨森公司 ,也认同杨森的文化。对于我个人来说 ,从最初的老百姓到转变为军人 ,从军人到研究者 ,从研究者到企业里面的 manager,这是一个过程 ,可以说我变对了方向 ,也找对了公司。”

谷还有一重身份 ,即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的秘书长。这个组织由保罗 ·杨森博士最早创立。中国分会则由保罗 ·杨森博士和吴阶平院士联手成立。杨森科学委员会的宗旨之一 ,就是资助医学和临床研究项目。至今 ,委员会已经资助了中国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项目。谷作为委员会的“大管家” ,似乎仍然没有脱离学术之路。

在谈到自己目前的工作时 ,谷提及马斯洛的五种层次理论。他说 :“我现在已经过了前面的基本生活需求阶段。我对目前工作内涵的理解 ,就是做对更多人有意义有帮助的事情。医学部门在做的 ,恰恰就是这个工作。一个好的产品 ,需要客观公正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也需要这些数据能够传播到更多的医生和患者那里。好的产品就要用尽心力使之推广到更广的人群。..我喜欢目前的工作,我认为这很有意义。”

谷的另外一个鲜明特点 ,就是永远没有沮丧。谷对此大笑坦言 :“愁是没有用的 ,应该积极主动一点去解决问题 ,分清优先次序 ,学会利用资源,乐观一点。还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对话

中国处方药 :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学术研究现状 ,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您如何看待杨森围绕产品进行的医学支持研究 ?

谷成明 :中国的医学学术研究还是集中在大城市 ,集中在大学和人才资源丰富的地方 ,形成了几个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与国外相学术研究需要互通有无 ,以及高水平同行的相互切磋。图为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病院赴日代表团去年底对东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参观的纪念照片。

比较 ,中国的医学研究尚存在几个不足。一是研究的视野和广度问题 ,不能闭门做学问 ,需要不分国界的与同行切磋 ,分享既有的成果。二是学术研究的机制问题 ,在美国 ,联邦和州政府的支持 ,以及来自于企业界的支持是推动医学研究进展的两个主要方面 ,缺一不可 ,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也非常顺利。这一点中国需要学习。

中国处方药 :在外企中 ,中国人与老外有合作的障碍吗 ?需要继续提升的是什么 ?

谷成明 :杨森是最早引入中国人担任高级职务的外企之一。目前在杨森任职高管层的很多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要想走得更远 ,重要的是眼界和心态。欧美代表的西方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成熟的文化和市场 ,外企进入中国 ,不可避免的把西方的规则方法也带到了中国市场。而这些规则方法,需要我们更多去熟悉认识。在中国 ,医药职业经理人真正成熟的时期,大约还需要 5-10年。在外企中 ,按照标准和规则做事情很重要 ,老外行事的准则其实很简单 ,但老外不太懂中国的孔孟之道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共同的准则和沟通方式 ,既符合中国,又符合外企的文化。

中国处方药 :您如何看待您的团队 ?您是秉持怎样的准则在从事目前的工作 ?

谷成明 :我跟我的团队有深厚的感情 ,这是一支年轻优秀的团队。我经常提及三句有代表性的话 :Get the right people on the bus.(选择好的人才 )Get the people on the right seat.(把人用在正确的位置上 )Get the wrong people off the bus.(淘汰不合适的人 )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 ,是一个可以有益于更广人群的工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医学支持部门不是单纯去卖产品 ,而在于去尽最大努力证实一个好的药品,为更多人所用。

Avatar photo

mrclub

「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ID:mrclub)

您可能还喜欢...